阅读内容
背景:

书法艺术瑰宝 “三希帖”是怎样颠沛流离的

[日期:2009年01月14日]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佚名 [字体: ]
 

    如今居两岸,何日再聚合

    1949年年初,一位“故友”意外造访了刚到台湾不久的庄尚严——庄尚严怎么也想不到,刚刚把“快雪”安顿好,郭昭俊竟然带着另外“二希”出现在自己面前。

    原来,北平解放前,郭昭俊带着《中秋帖》和《伯远帖》逃到了台湾。郭昭俊旧事重提,又对庄尚严谈起了郭世五当年许下的宏愿,声称一定要将两帖交还故宫,让“三希”团圆——只要政府“赏”他一点报酬,他必定将“二希”“捐赠”出来。

    庄尚严四处筹措资金,却终究没能在约定的时间内拿出钱来,他只能眼睁睁看着郭昭俊带着《中秋帖》和《伯远帖》远赴香港——“三希”重聚的机会,又一次从庄尚严手中轻轻滑过了。

    1951年10月25日,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到国家文物局开会。闲谈之中,时任文物局副局长的王冶秋向马衡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故宫博物院寻找了好几年的“二希”帖,终于有了下落。

    当时,全国侨联副主席庄世平先生正担任南洋商业银行的董事长。1951年,在一次银行界的聚会上,一个在英国汇丰银行供职的朋友告诉庄世平,过几天他们会有一笔大买卖——著名的《中秋帖》和《伯远帖》,就要被汇丰银行收入囊中了。

    原来,郭昭俊携带“二希”到了香港之后,生活日渐窘迫。但顾念父亲生前的愿望,他不敢贸然将“二希”卖掉,而是将它们抵押给了英国汇丰银行,赎期定在1951年11月底。眼看日子临近了,汇丰银行方面知道郭昭俊拿不出钱来,正极力诱使他将宝帖出卖。

    庄世平说,我不是文物行家,但鼎鼎大名的“二希”帖眼看就要落到英国人手里,哪个中国人会无动于衷呢?思来想去,他决定秘密将此事报告给中央政府。

    巧合的是,就在这几天,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正率团出访印度、缅甸,在香港作短暂停留。听到“二希”重现的消息,郑振铎紧急向国务院打了一份报告,请求由故宫博物院出面赎回两件宝帖。

    1951年11月8日,王冶秋找到马衡,出示了周总理批示的抄件:“同意购回《中秋》、《伯远》二帖。惟须派负责人员及识者前往鉴别真伪,并须经过我方现在香港的可靠银行,查明物主郭昭俊有无讹骗或高抬押价之事,以保证两帖能够顺利购回。”

    1951年12月27日,王冶秋亲自将《中秋帖》和《伯远帖》送还故宫,此时距离“二希”离开紫禁城,已经整整过去了二十七年。“三希堂”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样子,“三希”帖却没能一起回来。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