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背景:

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到底值几个亿

[日期:2010年11月11日] 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佚名 [字体: ]

    “文革”后期,当代鉴定大家徐邦达曾见到并考证过此帖,他撰文指出:“本帖上古印——‘书画印’、柯九思印均古,应非伪物……其文征明、王谷祥、彭年、胡汝嘉诸跋和文氏以来诸家鉴藏印记则都真。”

    对于提供这件草书《平安帖》的藏家,中国嘉德三缄其口。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草书《平安帖》原为北京一位知名藏家的爱物,“文革”期间曾被查抄,“文革”之后又发还。徐邦达很可能就是在发还之前见到《平安帖》的。而此次拍卖,嘉德是从海外征集到这件拍品。

    出生年代引发跨时空争论

    经过了千余年的流传,历代鉴赏大家对于这件草书《平安帖》的完成年代看法各不相同。文征明和乾隆都认为这是王羲之的真迹。徐邦达在论考此帖时曾说:“本帖应为南宋中、晚期勾摹本,其勾摹水平相等于今见之《上虞》、《干呕》二帖。”王羲之《上虞帖》与《干呕帖》现分别为上海博物馆与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晚明学者王世懋则直接指出了勾摹者的姓名——他怀疑为米芾所为。米芾所临的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札,常被后人误以为两人的真迹,所以王世懋的看法也不可算是空穴来风。

    在纷繁复杂的年代考证观点中,认为是唐代临摹本的人最多,有文嘉、孙鑛、吴其贞、顾复、安歧等人。在《钤山堂书画记》中,文征明的次子文嘉并不同意父亲对于《平安帖》的意见,始终认为是唐摹本。

    尹光华认为,到目前为止,虽然还没有别的证据可以确断《平安帖》的确切年代,但其绝不晚于宋代则是可以肯定的。金运昌将王羲之书法传世临摹本分为极品、上品和下品三个档次。日本皇室收藏的《丧乱帖》、辽宁省博物馆藏《姨母帖》等被认为是极品。而《丧乱帖》在很多人看来,是最像王羲之真迹的存世古帖。金运昌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快雪时晴帖》、《远宦帖》,天津博物馆藏《寒切帖》、《干呕帖》,上海博物馆藏《上虞帖》,以及即将拍卖的草书《平安帖》均归为上品。他说:“‘上品’时代在唐宋之间,钩摹技术较之上述‘极品’略逊一筹,但摹写认真,忠实原作,故仍不失为艺林至宝。”

    当代碑帖专家林义则认为,草书《平安帖》应为南宋时勾摹本,它与《绛帖》刻本是依据同样的底本精细摹写出来的。《绛帖》内此《平安帖》前人著录皆称“告姜帖”或者““告姜道帖”,帖文有9行。其前有《得凉帖》,后有《百姓帖》。草书《平安帖》仅存4行,缺少后5行帖文。完整帖文为:“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岁忽(一行)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往(二行)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三行)眷故不平復悬心顷异寒(四行)各可不寿以差也吾近(五行)患有痛今渐差(六行)献之故诸患勿力(七行)不具二夕告姜等平(八行)安寿故(九行)。”

    “摹本是否出自唐宋人手,要注意几个因素:一、合乎王羲之的笔迹风格,摹写精良;二、有宋以上的著录或古法帖作为依据;三、纸、绢或装裱符合唐、宋时代;四、可靠的题跋和印鉴(往往只是一部分)以反映流传历史。”林义如是说。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