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背景:

孜孜不倦培育国际艺术版图上的中国牌

[日期:2014年01月01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佚名 [字体: ]

三步走

走出“大剧院制作”科学之路

如果说梦想是美好的蓝图,那么,学习、提升、再创造,则是蓝图变为现实的法宝。

在遵循艺术规律及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国家大剧院坚持自主创新,先是小心翼翼“引进来”,后是聪明机智“联合制作”,最后是大刀阔斧“独立制作”,这三步,走得果敢,走出了风采,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剧院自身发展需要的艺术生产创作之路。

2013年5月,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普拉西多·多明戈完美演绎了大剧院制作的歌剧《纳布科》,这是“歌剧之王”第一次在中国舞台上演出歌剧。剧终,座无虚席的歌剧院沸腾不息,多明戈激动地单膝跪地……“大剧院版《纳布科》展现出作曲家最希望呈现的状态——传统、纯粹、原汁原味。我真的动情了。”多明戈说。

意大利《歌剧》杂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国家大剧院用几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歌剧院几十年的历程!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与国际同步,大剧院一开始便确立了国际化战略——在巨人肩膀上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认准世界一流水平,学习借鉴最优秀的制作经验,然后发挥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歌剧制作过程中,国家大剧院可谓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只图所用,不图所有”是时刻挂在大剧院人嘴边儿的名言。他们遴选世界一流导演、舞美、灯光、服装等主创人员参与剧目创作生产,从强卡洛·德·莫纳科到弗兰切斯卡·赞贝罗,从洛林·马泽尔到普拉西多·多明戈,国际一流主创团队带来高附加值、大含金量,那价值,不是几部好戏、几场成功的演出可以涵盖。

国际一流主创团队的加盟使国际化的制作模式和思路贯穿在大剧院歌剧制作和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总监、指挥对乐队、合唱队手把手、面对面地传帮带,从台前延伸到幕后,年轻的大剧院人虚心学习,在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过程中,不断汲取营养,蓄势待发。

国家大剧院在“三步走”过程中自始至终机智地执行着“替代战略”,即从引进剧目到联合制作,不论与谁合作,大剧院都要参与其中的部分制作环节,从舞美制作到配置中国组演员,不断培养、锻炼歌剧制作和演出的中国力量。

《弄臣》是最典型的例子。2009年,国家大剧院与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联合制作歌剧《弄臣》,400余人的乐队、演员、合唱队、舞台监督均由帕尔玛皇家歌剧院负责,大剧院仅负责舞美服装等硬件制作;2010年,《弄臣》第二轮演出,乐队、布景切换、舞台监督开始逐步交给了中国团队;2011年《弄臣》第三轮演出,除了外国组3个主演以外,合唱队、管弦乐团、舞美、服装、舞台监督用的都是国家大剧院自己的队伍。这个巧妙的替代战略,让大剧院如愿实现了歌剧制作的“本土化”方略,也让一批批中国歌剧人才在家门口拥有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国家大剧院在组织歌剧演出时,不仅外邀演员,还必须准备一组中国演员,如果我们制作歌剧时不让中国演员参演,等同于巨大的资源浪费,年轻的中国歌剧演员也会失去历练与学习的机会。这也是我们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责任所在。”歌剧界的年轻演员对大剧院都抱有感恩之心。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