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背景:

“影像”市场春拍买方需求不旺 交易排行榜

[日期:2008年05月09日]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马学东 [字体: ]

 

    解海龙 大眼睛

    北京城轩:成交平淡

    这次北京诚轩的“中国摄影”专场中上拍数量有比较明显的压缩,只上拍了28件,而2007年秋季拍卖的“中国摄影”专场上拍的数量为40件,2007年春季摄影专场的上拍数量也有37件。这次诚轩的摄影专场依然可以清晰地划分出了3个部分,即前段为“老摄影”、纪实摄影、当代观念摄影。本场拍卖的成交率为50%,不及去年秋季75%、春季92%的成交率。成交率的下降也拖累了整场拍卖的总成交额,这场拍卖的成交额只有67万元。而去年秋季成交额为294.6万元、春季成交额为304.2万元。从成交的14件作品来看,“老摄影”和“纪实摄影”的成交比较活跃,共占据了12件。而“当代观念摄影”的成交情况却不太理想,只有洪磊和洪浩的作品成交。海波、张洹、王劲松、马六明、王庆松的作品遭遇流拍。

    本场拍卖中,解海龙的经典作品《希望工程》以25.7万元成交,这件作品采用的是银盐纸基,收藏级工艺,估价在15-20万元,虽然曾经多次出售,但是从最终的成交价格来看,买家对此类“纪实摄影”的经典作品还是追捧有加。洪浩的“观念摄影”作品《我的东西·关于圆之三》以10.08万元成交。“老摄影”作品部分,郎静山的作品依然被市场看好,他的《山径归人》这件作品以6.94万元成交。但是从价格上讲,郎静山的作品价位并没有明显的涨幅。整体看,诚轩这次的摄影拍卖场次的成交略显平淡。

    嘉德:当代观念摄影出风头

    嘉德这次的“中国影像艺术”专场有54件作品上拍,成交率76%,总成交额为626.64万元。与去年春季、秋季相比这次春季拍卖上拍的数量最少。但是成交额仅次于去年春季拍卖的633万元的总成交额。而且这场拍卖并没有上拍国外摄影作品,这也是由于去年秋季的摄影专场中上拍的国外摄影作品乏人问津有关。

    这场拍卖中共计有15件作品的成交额超过了10万元,但是本场拍卖并没有作品的成交价格超过百万元大关。此次有2件作品的成交额的价格在90万元与100万元之间。与诚轩“老摄影”和“纪实摄影”成交势头不同,本场拍卖中的“当代观念摄影”表现更佳,在成交价格前10位中,只有郎静山一人的作品跻身十强,其余高价都被“当代观念摄影”占据。其中王庆松的作品《过去、现在、将来》的估价在65-85万元,成交价格为98.56万元,此作品从48万元起叫,被场内的942号买家收入囊中。

    应该说,嘉德这次影像部分拍卖的选件不错,从操作策略上加大了“当代观念摄影”的比重,“老摄影”和“纪实摄影”的规模有明显的缩减,且回避了没有市场认可的“国外摄影”。针对市场进行“对症下药”才能获得较好的成交结果。但应该看到,现场“买气”依然较弱,并没有大规模的买家加入竞拍的行列,影像拍卖要走的路看来还任重而道远。

  华辰:外国人“老摄影”吃香

 

100年前圆明园老照片以95.2万元拍卖成交

    而作为最早在国内试水影像拍卖的北京华辰,这次的影像专场有131件,成交率52%,总成交额为310.9万元。华辰这场拍卖呈现出来的又是另一个特点,即“老摄影”作品比较吃香,而且多出自外国人拍摄的中国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纪实摄影”,在拍品的选择上华辰依然有国外摄影名家的作品“助阵”。本场拍卖最高价格成交的一件作品就是托马斯·查尔德关于《圆明园、颐和园早期照片》,这组照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此一经上拍,买家的争夺就比较激烈,就连中国历史博物馆也派人参与竞拍这件作品,最终这件作品的成交价格为95.2万元。这也是华辰继2006年秋季拍卖以来成交价格最高的一件摄影作品。排在成交价格第二位的詹姆士·利卡尔顿的作品《清代义和团时期立体照片套装》以29.1万元成交。国外摄影大师的作品也获得市场的回应,例如汤姆·凯利的《红色天鹅绒上的玛丽莲·梦露》的成交价格为13.4万元。

    三家拍卖公司摄影呈现分化

    从以上这3家公司影像专场的成交情况看,公司之间行情明显出现了分化,诚轩成交额有所下降,而嘉德、华辰两家的成交情况基本与前几次拍卖持平。这说明了摄影市场还在发展之中,并且主要是由于买方市场的需求并不旺盛,所以摄影作品的行情没有出现明显的上升势头,这种比较“温和”的成交态势可能还需要维持一段时间。

    另外今春这3场拍卖,各有擅长之处,嘉德比较注重“当代观念摄影”部分,并且显示出了在资源获取上的优势,而华辰率先建立起的品牌优势以及对国外摄影作品、国内“纪实摄影”的兼顾,使得这两类作品在其平台上总有较好的表现。诚轩相对来说,在“老摄影”、“纪实摄影”、“当代观念摄影”这3部分都要兼顾,但这样却造成其特点不够突出,缺乏那么点“个性”。

    国内影像作品拍卖由于缺少画廊市场长期积累的支撑,显得“孤盏难明”,要想独自扛起“影像”拍卖的大旗看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随着大众文化生活的丰富,荧屏收藏类节目也风生水起。目前的电视荧屏上,观众可以看到的收藏类节目有CCTV2的《鉴宝》《艺术投资》,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湖南娱乐频道的《艺术玩家》,上海艺术人文频道的《文物博览》等。

    日前,《文物博览》召开了专家研讨会。研讨会上,专家指出,收藏类节目易陷入“‘商品’为主、‘文化’为辅”的误区,不利于节目的整体发展。

    迷惑:重“物”轻“文”

    通过分析目前大部分收藏类节目,专家在研讨会上指出,这些节目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专业性和收视率中徘徊,因此容易使节目走进误区。

    《文物博览》制片人程莹表示,收藏的财富要求和文化门槛决定了文物收藏是少数人才能涉足的领域。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则加速了收藏的异化。市场价值成为该类节目核心的传播理念,而文物的文化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反而在商业的驱动下越发被大众忽视。此外,一些收藏类电视节目,通过一些操作手法规避《国家文物法》中对文物交易的限制,令观众形成错觉,更有甚者,部分电视节目中存在给赝品贴标签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解疑:文化回归是本质

    专家指出,当文化成为重心而不再只关心价格时,文物收藏才能回归本质。收藏不是股市,牟利并非其主要属性。只有文化价值,才能使收藏区别于其他的投资方式。所以,通过正确引导,让收藏行为中核心的文化价值重新回归,是收藏类电视节目的使命所在,也是一种使人耳目一新的收视策略。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得到文化上的满足,社会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急速增长。收藏类电视节目应将重心放在文物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和民族内涵上,提升节目的立意和品位来满足社会对电视媒体提供文化和精神产品的需求。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芳指出,收视率需要追求,但不是唯一的。在电视节目中,收藏类节目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应成为其显著特点。

    支招:用文化眼审视市场

    上海市广播电视协会会长叶志康认为,现时的电视收藏类节目容易误导受众,在大众心中,古董与价值相等,收藏和作秀统一,这有失偏颇。电视人有义务和责任改变这个状况,要做以文化为主题的节目,不去迎合市场而是引导观众进行文化鉴赏,这样才会培养出一批属于节目的观众群体。《文物博览》制片人程莹指出,希望在观众眼中,《文物博览》不是一档收藏栏目,而是文化栏目,借助节目呈现收藏中的历史情怀,让观众可以伸手触摸历史。

    专家也指出,文物节目中的艺术市场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重文化,也不意味着应该回避市场话题。但是,借助“文化”,拉开文物与市场的“距离”,才能帮助大众更加清晰冷静地审视艺术市场。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