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背景:

71岁李爱姐刺绣65年

[日期:2008年02月19日] 来源:华商报  作者:未知 [字体: ]


千阳刺绣的代表人物,71岁的李爱姐

  “千阳有个李爱姐,巧手赛过织女咧;扎下鸳鸯能浮水,绣的孔雀把屏开……”这是千阳县群众对“民间艺术产业带头人”李爱姐刺绣手艺的赞美之词。日前,西秦刺绣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听到这个好消息,71岁的李爱姐喜不自禁。

  绣出名气常有刺绣爱好者上门讨教

  昨日上午,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五组,记者见到了李爱姐。

  李爱姐6岁开始在奶奶的教导下学习刺绣。“那时候,我奶奶爱绣花,受奶奶的影响,我也渐渐喜欢上了刺绣。当时的农村,男的讲究身体好,女的讲究手巧,要是针线活做不好,嫁人时就感觉低人一头,这是奶奶常给我说的话。我也没上过学,就一心钻到刺绣上来了……”坐在炕头上的李爱姐谈到自己的“挚爱”时滔滔不绝。

  李爱姐打开自己的刺绣作品展室,里面有她的近千件刺绣作品。活灵活现的大蟾蜍、栩栩如生的狮子和老虎等在她的作品中一应俱全。这时,家里来了三个刺绣爱好者,向老人讨教绣品的寓意和做工。李爱姐说,年前一段时间,来访的人比较多,自己的一些作品主要销往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

  在一进门的一张桌子上,摆满了老人的荣誉证书,如宝鸡市妇联、市文化局授予李爱姐“民间美术女艺人”称号;宝鸡市政府授予她“千阳县优秀民间艺术家”称号;2005年1月被评为“民间艺术产业带头人”等。

  绣出财富千阳刺绣去年产值580多万元

  1987年,省委宣传部到千阳扶贫,准备大力发展千阳的刺绣和民间布艺,这让李爱姐和当地的一些民间艺术家有了用武之地。为了让大家早日脱贫致富,李爱姐整天手把手地给当地群众集中培训、传授手艺。据说,全县5000多名做刺绣手工的人员中,多数都是她的弟子。

  由于李爱姐的刺绣作品大多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田园乡土味比较浓厚,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一时间,千阳妇女的刺绣、制作的布艺不仅遍布全国,还被卖到了国外。这民间刺绣、布艺手工也就变成了村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千阳县文化博物馆的田森副馆长说,在李爱姐等民间艺人的带动下,布艺刺绣产业得以规模发展。目前,仅南寨镇1万多人中就有3000多人在进行家庭作坊式刺绣工艺品生产,几乎家家都在做刺绣,这在全国都是规模最大的。全县所有刺绣产品主要用于出口,东南亚的销量占总量的9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刺绣产品的产值达580多万元。

  绣出历史传承、保护工作十分迫切

  据田森介绍,“西秦刺绣”来源于“秦绣”,目前主要分布在宝鸡市渭北塬区各县农村。史料记载,秦绣,又称唐绣,它是在流传民间的,源于汉代织绣,盛于唐宋时期的纳纱绣的基础上衍变而来。是在真丝纱罗底料上用真丝绣线绣制的一种精细手工刺绣。经过历代传承和艺人的创新,现在形成了平绣、悬绣、绣和拼贴缝制结合的多种技巧;内容包括传统吉祥图案、龙凤狮虎、花鸟鱼虫、戏曲人物等,但历史遗失问题也相当突出。

  田森说,在千阳刺绣规模发展的同时,其保护工作也提上日程。因为全县90%的民间艺人生活比较困难,所以保护资金便成了最大的瓶颈。针对这种只走市场而没有保护措施的现状,县政府也开始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2006年千阳县政府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申请。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