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背景:

奥运烟火总设计蔡国强:艺术家应该像方士

[日期:2008年07月15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丁未 [字体: ]

     我想要相信 I want to believe

    《蔡国强:我想要相信》展览是对蔡国强二十几年艺术创作生涯全面的回顾,全方位地介绍艺术家意蕴曲折深邃、变化方式无穷的创作。(展品系参照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展览,本次北京的巡回展展品将有所调整)

    (一)早期作品:1985-1988

    展览中的蔡国强早期作品跨越1985到1988年,在此期间他初创了具个人标记的火药画和爆炸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从一开始,蔡国强就追求对于宇宙间气与势的升华、太初混沌的状态、形状不定事物性质的形而上思考。蔡国强起初试验了很多种材料和技巧,例如将油画颜料放到画布上,手提电扇在画布上方用气流猛烈吹动,形成借助风力的颜料移动踪迹,如《台风》(1985)一作。如此的探索也引领至蔡国强最终将火药视为一主要使用媒材。结果是布满纹理的画面,仿佛经过爆炸——画布上的颜料变暗,烧焦,喷发,定型为火光闪耀中膨胀的状态,如在《火药画第八—第十号》(1988)。蔡国强在1986年移居日本以后,开始在日本纸上直接燃烧火药。

    (二)火药草图

    蔡国强的火药草图创作可以区分为两个时期:1989年到1995年,是居住日本的时期;1996年至今,是居住纽约的时期。在旅日时期,蔡国强创作了两大系列的火药草图,直接关系到他爆炸计划的进程。这些作品名称是《为外星人作的计划》和《为人类作的计划》。无论是折叠屏风式还是单幅纸本式,他的许多早期火药作品将其概念性的想法和为特定爆炸计划作的视觉设计——图像化,即“思想片段”。

    (三)爆炸计划

    中国最闻名于世的发明之一“火药”是硝石、木炭和硫磺的混合,最早为道家炼丹术士在寻找帝王的“长生不老药”时发现。蔡国强则开始用火药和导火线来为观众制造爆炸计划。他利用地面和现成结构作为形式框架。早期的爆炸计划延续一到十五秒钟,之后蔡国强的实践演变得引人注目。如今他利用与专业烟火师共同发展出的电脑科技,制作空中爆炸计划,创作出更为精致的爆炸画面,其效果延续到二十分钟之久。蔡国强的爆炸计划经常由博物馆、美术双年展、全国或国际性的主办机构委托承办。在瞬时艺术的传统中,爆炸计划只有通过文献记录而为人所知。古根海姆回顾展上放映纪录片录像,回顾了蔡国强从1989年到2005年间的爆炸计划。

    (四)装置

    蔡国强多姿多态的艺术直接起始于他跨领域的训练。他早年在舞台设计的探索影响了他对装置的探索,赋予它们独特的时空能动力和表演敏感性。如《撞墙》(2006)对业已拆弃的柏林墙提出相关的人类议题,《不合时宜:舞台一》(2004)中用绚丽的光和色彩演示一次骇人的汽车炸弹爆炸事件,或是《不合时宜:舞台二》(2004)中着意渲染的射杀老虎,都是做成场景,让冲突一望即知,由公众去讨论和思考。

    蔡国强采用实物原样大小的复制品,如虎、狼、沉船、纸灯还有羊皮筏等,在中国社会中都有传统的联想,但是在当代艺术的语景中它们也给西方的诠释留下余地。

    在时间上,当参观者追溯一套装置的进程,行程的各因素会触发让不同的时间和过去经验的回忆穿插起来。对蔡国强来说,用现在和过去共存的体验,可以重构全面的人生经验。例如在《随意的历史:河流》(2001)中,观众可以登上小船沿弯曲的河床顺流漂下,同时观察到上方随意地悬挂着艺术家自己创作品的小型回顾展。

    (五)社会计划

    蔡国强在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创作被称之为“社会计划”的作品,与非艺术单位和专业艺术领域以外的志愿人员一起工作,创造出辩证的空间场域。这些持续的实验和介入旨在实现艺术家对于社会参与和动员的乌托邦理想,和他对社群中人们所具备转化的性质和对话潜力的坚定信念。其中包含了《什么都是美术馆》系列,在那里艺术家担任起策展人的角色,利用非艺术的空间举办吸引当地社区的临时展览。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