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背景:

海派名家作品透视19-20世纪转换间的中国画

[日期:2008年12月01日]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徐红梅 [字体: ]

 

陆俨少、钱惠安、张大千、任伯年

    从左至右依次为陆俨少、钱惠安、张大千、任伯年四位大家画作

    透视19至20世纪转换间的中国画演变,“屡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海派书画名家及后裔书画作品展》云集了自清末民初至今跨两个世纪的四十余位海派书画大师钱慧安、任伯年、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丁辅之、丰子恺、吴湖帆、郑午昌、贺天健、刘海粟、潘天寿、傅抱石、张大千、吴野洲、唐云、应野平、王康乐、董天野、陆俨少、程十发、谢稚柳、陈佩秋等的精品力作及其后裔的作品,使此次画展具有史料概念、渊源概念以及血脉概念。

    上述大师正是世纪之交中的卓著者,他们不仅体证了这段历史,更以传统承继与转化的光辉楷模,阐发了中国艺术超越的生命内核。

    傅抱石的女儿傅益瑶女士非常重视她父亲当年在上海的这段历史,更为看重父亲当年在沪与各位画家相处的情谊。当得知举办展览的信息后,特意从日本携自己的作品赶来参加展览。

    在《海派书画名家与后裔作品展》中,有一件任伯年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为其父亲任淞云所塑坐像。坐像形象生动,神采飞扬。据考,与当年任伯年所画《任淞云先生小像》相似,像旁有任堇叔的题识:“北方有捏像术,术者与谒倩者深坐对视。徐徐一手抟泥丸,置袖笼中塑之,数将出省视,视似否,不似即更为之。面甫粗具,乃将出点睛。……此先王父淞云公遗像,先处士捏像法取之,侧坐笼袖宛然生前神采也”。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