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额
碑刻术语。碑头的通称。《碑版广例》:“碑首或刻螭、虎、龙、鹤以为饰,就刳其中为圭首,或无它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圭首有字称为额,额书篆字称为篆额,书隶字称为题额。”
篆额
碑刻术语。汉代以后的各种碑刻之上端,称碑头或碑额,因碑额上所题字多用篆书, 遂称“篆额”。 汉碑如《张迁碑》、《韩仁铭》等篆额,书风奇肆跌宕,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篆盖
碑刻术语。唐代的墓志铭,通常有石盖,因盖上文字多用篆体,故名。 篆盖与篆额内容相仿而形制不同, 但《金石综例》称:“篆盖,即篆额。”
碑阴
碑刻术语。古代碑刻,除正面碑文外,往往将门生、故吏或出资建树者的姓名镌刻于背面,故称。
碑版
泛指碑志之属。《碑版广例》:“开元二十五年羊愉撰景贤大师身塔记,末有碑版所详,不复多载语,后魏昌冯王新庙碑, 有碑版湮灭语; 后人碑版名称, 殆自此始。参见“ 碑学”。
碑学
亦称“碑版学”。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新旧异同等学问。指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学书崇尚碑刻风气大盛,遂有北派碑学、南派帖学之分。
勒石
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如《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末有“诸葛神力勒石”字样。
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 摩崖 ”。如汉碑中之《石门颂》,魏碑中郑道昭之云峰山题诗、题名等。《宣和书谱.正书一》:“遂良(褚遂良)喜作正书, 其摩崖碑在西洛龙门。”
法帖
亦称“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迹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书(包括它的拓本)。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摹刻秘阁所藏法书为十类, 每卷首刻有“ 法帖第X”字样, 总称《淳化秘阁法帖》。“法帖”的名称,相传由此始行。〈法帖谱系〉称:“熙陵留意翰墨,出御府历代所藏真迹,命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此历代法帖之祖。”
帖学
指崇尚魏晋以下,如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等书风体系的学派。以区别于碑学。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版本优劣、字迹真伪的一种学问。盛行于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