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背景:

书法术语

[日期:2008年03月08日] 来源:中国艺术家网  作者:chris [字体: ]

南帖


  碑帖术语。 清代阮元分书法为南北两派, 以南朝碑碣绝少,而多为启牍之帖,故名。参见“南北派”。

 

书丹


  碑刻术语。指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 隶释》:“《石经》,蔡邕书丹,使工镌刻。”南宋姜夔《续书谱》:“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故书丹尤以瘦为奇,而圆熟美润常有余,燥劲老古常不足, 朱使然也。” 后泛称书墓志铭为书丹。

 

临摹


  学习前人书法的一种方法。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笔画书写的称“临”;以薄纸蒙碑帖上,依其形迹而复写的称“摹”,或称“影书”。小学生习字,用描红本子,也属摹。《丹铅总录》引岳珂语称:“临摹两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栌欀桷,虽具准绳,而缔创即成,气象自有工拙;临帖如双鹄并翔,青天浮云,浩荡万里,各随所至而息。”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初学书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又称:“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 摹书易忘, 经意与不经意也。”临摹之外,尚有“钩”法:用油纸蒙碑帖或真迹上,以极细之笔画将油纸下字迹双钩下来,再用墨填满双钩内空处,称“钩填”。

 

响拓


  碑帖术语。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由于法书墨迹因年代久远,纸色沉暗,字口难辨,故在模制时,须向光照明,以纸覆帖, 钩勒其原字笔画, 然后再以墨笔填充。 响拓亦曰“ 影书”、“影覆”。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今石刻辨》记述较详。

 

钩填


  书法术语。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以较透明的纸蒙于法书上,先以细笔双钩,后用墨廓填,故称。亦称“双钩廓填”。南宋姜夔《续书谱》谓:“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

 

洗碑


  碑刻术语。古碑因风化剥蚀或人为磨损,后人依据原有旧画加以剔刻,谓之“洗碑”。但碑刻一旦被洗,字画精神难免大逊。如今存西安碑林的颜真卿书《颜家庙碑》即是被洗者。

 

篆书


  字体名。泛指汉代隶字以前的古代文字。如小篆、籀文、金文、 甲骨文等。 指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的籀文(如石鼓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小篆; 汉代的缪篆。如王莽时六书,“三曰篆书,即小篆”。

 

籀文


  也叫“籀书”、“大篆”。因见于《史籀篇》得名。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今存石鼓文即其代表。

 

甲骨文


  亦称“ 契文 ”、“ 卜辞 ”、“ 龟甲文字 ”、“殷墟文字”、“贞卜文字”。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因多镌刻、书写于龟甲、兽骨之一,故名。殷商时,常采用龟甲兽骨,写刻卜辞及与古卜有关的纪事文字。甲骨文多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光绪二十四年始被发现。 光绪三十年, 孙诒让首先考释甲骨文,著成《契文举例》。1928年后,经多次考古发掘,先后出土十余万片,  为盘庚迁殷后至纣亡二百七十三年间之物。单字总数达一千七百字。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并有大批形声字;但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文字象形简古,劲健挺秀,具有很高艺术性。

 

契文


  甲骨文之别称。契通栔,因以契刀刻于龟甲、兽骨上,故名。清代孙诒让著有〈契文举例〉二卷,为考释甲骨文之始。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上一篇: 李可染
下一篇: 书法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