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背景:

明代昆曲剧作题材类述

[日期:2008年05月11日] 来源:中国艺术家网  作者:chris [字体: ]
   昆曲由宋代南戏衍变发展而来的,昆曲文学的创作则滥觞于明代。明代昆曲剧本也称为”传奇”。
    昆曲最初被称之为”昆山腔”,后也称”昆腔”或”昆剧”。明代有许多名人才子染指于昆曲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大量的传奇剧本,题材的内容多种多样。在明初传奇作者多为下层文人,它承袭宋元南戏的质朴风格,内容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如描写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织锦记》;描写梁祝故事的《同窗记》;描写三国故事的《草庐记》等多具有民间特色,作品虽具有文人风格,但语言仍以本色为主,内容上则往往含有礼教的宣传。明代中期是文人传奇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有了地位较高的文人参与创作,尤其是魏良辅的改革和后继者梁辰鱼的《浣纱记》的搬演,大大地推动了昆山腔的发展,使之风靡全国。明代后期,是昆曲传奇作品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昆山腔已在全国占据统治地位。《群音类选》将昆山腔列为”官腔”。昆山腔典雅清丽,故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但同时它也有家庭戏班及民间戏班。昆曲剧作的文学性很强,华丽典雅的古典诗词,优美动人的曲文宾白,正是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表现,可谓中国戏曲文化集大成者。明代昆曲剧作多如繁星,按其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婚姻爱情剧、社会政治剧、历史故事剧、道德教化剧。
    婚姻爱情剧”传奇十部九相思”,在明代的昆曲文学作品中表现最多的是爱情题村。明王朝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统治上,都是极其黑暗的朝代,它采用高度中央集权制度,以加强封建统治,同时还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对广大人民的控制。”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道德学说,在社会生活方面给予人们的重大影响之一,突出表现在关系到每个人”终身大事”的婚姻问题上:男女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自由恋爱则是犯大忌的。正是由于这种违背天性人伦的封建压迫,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反抗,涌现出了大量描写爱情题材的剧目。这些通过男女爱情题材来抨击和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生活,歌颂敢于冲破束缚追求个人自由幸福的作品,在万历年以后的戏曲创作中,占有一个很大的比重。其中如王玉峰的《焚香记》,敫桂英死后在海神庙的两次控诉,强烈地表达了被遗弃的古代妇女对不幸遭遇的控诉和反抗的真实感情,《阳告》、《阴告》也成为流传到后世的折子戏。在爱情题材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有尼姑、寡妇、妓女以及妖精、仙女,也有大家闺秀。她们有着各不相同的性格特点、经历和生活环境,但不顾一切羁勒,追求人性自由、婚姻幸福却是那么的相同。如在昆山腔台上极为流行的高濂的《玉簪记》,就表现了尼姑的爱情。剧中描写了书生潘必正和女尼陈妙常的爱情,这种自由的相爱和私自的结合不但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也是对宗教清规的叛逆。她的青春一旦觉醒,便表现得极为大胆执著。陈妙常思想性格的发展,表现了青春和爱情战胜宗教法规的巨大力量。作品以它强烈的反封建、反宗教的民主思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其中《琴挑》、《偷诗》、《秋江》等出不仅成为昆曲,也成为多种地方戏流传至今传唱不衰的折子戏剧目。同样写青年尼姑和尚冲破宗教束缚的《思凡》、《下山》也在昆曲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描写寡妇爱情的有《琴心记》,写司马相如爱上了寡妇卓文君的故事。写妓女爱情者,有《绣记》写郑元和与妓女李亚仙的爱情故事。《同窗记》写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情而双双殉情,死后化蝶。表现爱情题材的还有《织锦记》、《题红记》、《荔镜记》、《珍珠记》等等,这些作品都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上述作品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对爱情目由的追求,表现了人性的普遍觉醒及对封建礼教的彻底攻击。还有描写男子得官婚变的作品,表现了门第观念和功名富贵思想对人们的毒害;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如范文若的《鸳鸯棒》。得官婚变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婚姻问题上的门第观念和功名富贵思想的毒害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昆山腔不仅体制宏大,而在声腔上更复杂、更抒情、更富有表现力。具有了表现更丰富广阔的社会内容的可能,开始反映才子佳人之外的社会政治题材,将笔触伸向爱情以外的领域,与对社会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取得了新的成就。如梁辰鱼的《浣纱记》,就是把范蠡、西施的爱情与吴越兴亡结合起来,歌颂了范蠡和西施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爱情的崇高精神。此外,表现爱国思想的还有《易鞋记》、《生死恨》等等。也有些作品描写战乱中造成的爱情离合,反映了社会的政治动乱。
    在爱情剧中,更有以情反理、高歌青年男女情爱的旷世之作。伟大的思想家、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把”情”作为一种人之本性来与理学相对抗。故事描写了杜丽娘青春萌动,爱上了梦中的柳梦梅,为情忧郁而死,柳梦梅因爱杜而使其重生。这种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民主思想激动着千千万万的青年男女,对戏剧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其后的《娇红记》则是将这一题材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王娇娘和申生从相见到题诗诉情、拥炉密语而相爱,又经几次私约的波折,使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才最终结合。他们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已不是表现人的本能,而是理性的思考和清醒的选择,也是对人性的肯定和赞美,对美好幸福婚姻的执著追求,表现了”年华有尽情无尽”的至深之情,歌颂了真情超越生死的力量。这些作品无疑是反映了明代后期的民主思潮,这种新的思潮是新时代的曙光,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像吴炳的《画中人》、《西园记》也是这类作品。
    在爱情剧中,还有一些作品是以错认巧合造成波澜的才子佳人剧,如吴炳《西园记》、阮大铖《燕子笺》、《春灯迷》、《牟尼合》等。这些作品中的悲欢离合主要起于偶然的误会巧合,它们不能反映带有本质意义的社会矛盾,因而缺乏深刻的思想意义。但它们情节曲折,戏剧性强,因此在舞台上仍很流行。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