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背景:

百年越剧知识竞赛80题

[日期:2008年05月11日] 来源:中国艺术家网  作者:chris [字体: ]

 1.越剧诞生,是1906年3月27日在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演出小戏《十件头》、《倪凤煽茶》和大戏《双金花》(后半本)。这是中国越剧第一次正式演出,越剧(最初称“小歌班”)从此诞生,该日被定为越剧诞生日。 


  2.越剧第一副戏班,是1906年东王村演出后,高炳火等特请来师傅倪生标来掌班任派场师傅,由他讲戏分场,派角色,正式组成了“李世泉钱景松戏班”,成为越剧史上第一副戏班。

  3.越剧第一次进入城市演出,是1910年进省城杭州的。当时钱景松、高炳火等的第一副小歌班,正在余杭城乡演出,因唱书时认识的老关系,聘请他们到杭州市郊拱宸桥茶楼演出。茶楼唱书是常有的,可演小歌班戏文以前却没有,茶客吃茶又看戏,甚是欢迎。被杭州人称“滴啄班”的“的笃班”应拱宸桥荣华戏院老板相邀进戏院演出,这是“小歌班”诞生以来第一次进中等城市戏院演出。

  4.越剧第一次在上海演出,是1917年5月13日,首演于十六铺新舞台原址新化园,剧目为全本《蛟龙扇》。广告中标有“绍兴改良”四字。挂牌演员有:袁伯泉、袁伯松、俞岳法、袁陆奎、金娃桂、俞月花、袁文三、袁生莫、冯凤舞、俞逸相、支苏运、金荣奎、俞存喜等13人。

  5.第一个越剧专职乐队,是1920年底至1921年1月,以马潮水、王永春、卫梅朵、白玉梅领衔的男班,演出于升平歌舞台(在华兴戏园原址改建)。并从嵊县请来“戏客班”的3位乐师周小灿、周孝棠、周林芳,建立了越剧史上第一个专职乐队,演唱改为由丝弦伴奏,越剧音乐由此进入〔丝弦正调〕时期。

  6.首次称越剧为“绍兴文戏”的,是1921年9月16日,由费翠棠、岩焕亭等组班的男班,演出于第一戏院,是日,《新闻报》广告中有“由西门移此烦演绍兴文戏”一语,这是越剧首次有“绍兴文戏”之称。

  7.越剧第一副女子科班,是1923年7月9日在嵊县中南乡施家岙村开科。当时在上海经商的嵊县商人王金水从京戏髦儿戏中得到启发,请来男班著名大面金荣水任教戏师傅,回嵊县举办女子科班。其中有小生屠杏花,小旦赵瑞花、施银花,小丑施小彤,老生王香珠等。后来,这一天被定为女子越剧的诞生日。

  8.越剧第一位女小生,是屠杏花,时间为1923年。

  9.越剧女班第一次在上海演出,是1924年1月,在上海在升平歌舞台演出,报纸广告上称“髦儿小歌班”,演员有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等。

  10.第一次形成〔四工调〕,是1925年第一副女班施银花新创的。它解决了女孩子的唱腔问题,发挥了姑娘家嗓音的特长,成为女子越剧的基本腔,即以6—3定弦。《方玉娘祭塔·上宝塔来第一层》是〔四工腔〕的第一首著名唱段。

  11.第一次称“越剧”,是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领衔演员为金雪芳。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才统一称“越剧”。越剧曾先后出现的名称有: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

  12.越剧第一张唱片,是1934年4月12日,由男班艺人楼天红、小月红演唱的唱片《双金花·大堂认妻》(两面),由高亭唱片公司出版,这是越剧所灌的第一张唱片。

  13.第一张女子越剧唱片,是1936年11月4日在高亭唱片公司灌制的,A面为王杏花的《志贞哭图》,B面为袁雪芬、钱妙花的《方玉娘哭塔》。

  14.首次向外国人介绍越剧的报刊,是《花木兰代父从军》公演前一天,1938年9月11日英文《大陆报》在“本地表演栏”发表评论文章,将花木兰比做欧洲十字军时期的圣女贞德,同时发表姚水娟扮演花木兰的戎装剧照。这是第一次英文报纸向外国人介绍越剧。

  15.越剧第一次改良,是1938年9月,由樊篱编剧、姚水娟主演的《花木兰代父从军》引起强烈反响。其后4年间,上海编演的越剧新剧目超过400个,题材广泛,风格、样式多种多样。编剧多半曾从事过“文明戏”,剧目排演一般采用幕表制或半幕表制,作品较多的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这是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首次对越剧进行了改良,当时称为“改良文戏”。

  16.首次出版越剧演员专集的,是1939年2月19日《姚水娟专集》的出版,这是第一个越剧演员的专集。

  17.首次出版发行的越剧刊物,是1939年7月1日出版的《越讴》杂志,这是第一种专门介绍、宣传越剧的刊物,由樊迪民主编,魏绍昌为主干,共出了4期。

  18.越剧第一位专职编剧,是1938年9月姚水娟聘请的樊篱所编的第一部戏是《花木兰代父从军》

  19.越剧女子第一部时装戏,是1939年7月22日,施银花、屠杏花领衔的“第一舞台”,在大中华剧场演出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的《雷雨》(自申曲移植),开女子越剧演时装戏之先。

  20.第一次上电台演唱的越剧演员,是1939年7月1日马樟花、傅全香到上海的好友电台播唱越剧特别节目。

  21.第一次越剧改革的起始标志,是1942年10月28日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首演的《古庙冤魂》。当时袁雪芬出于对黑暗的社会、对越剧剧目格调低下的现状强烈不满,决心以话剧为榜样,吸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对越剧进行全面改革。改革初期陆续聘请的编导有:于吟(姚鲁丁)、洪钧(韩义)、蓝明(蓝流)、白涛、萧章、吕仲、南薇(刘松年)、徐进等,他们大多是年轻的业余话剧工作者和爱好者。他们把进行改革的越剧称为“新越剧”。从此越剧进入了一个向着综合艺术方向发展的新时期。

  22.首次创办的越剧报,是1941年9月15日《越剧日报》的出版,由茹伯勋主编,至1942年11月2日,共出300期。

  23.第一位专职舞美设计师,是1942年10月袁雪芬聘请的韩义。

  24.第一次有完整唱念台词的剧目,是1942年11月25日,袁雪芬主演的《断肠人》一剧。

  25.第一次形成〔尺调〕的,是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时,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此后成为越剧的主腔至今。

  26.第一位专职技导,是1944年7月雪声剧团聘请的昆剧演员郑传鉴。

  27.第一位专职作曲,是1945年9月雪声剧团聘请的刘如曾。

  28.第一次形成〔弦下腔〕的,是1945年1月,范瑞娟在与袁雪芬演出《梁祝哀史》时,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弦下腔〕。

  29.第一次把鲁迅的名著搬上戏曲舞台的,是1946年5月6日,雪声剧团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祥林嫂》的演出,第一次把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名著搬上戏曲舞台,更促进了越剧剧目表现内容的积极变化,促进了越剧与进步文艺界、新闻界的密切联系,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对越剧和整个地方戏曲的重视。

  30.越剧史上第一次为建造自己的剧场和学校举行的义演,是1947年7月 29日,越剧界的一批著名演员在上海大西洋西菜社欢聚一堂,签订了一份联合义演的《合约》。在《合约》上签名的发起人:尹桂芳、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张桂凤、吴小楼、傅全香、徐天红、范瑞娟(次序按合约原件排列),又称“越剧十大名伶”。后来被人们称为“越剧十姐妹”。8月19日下午,她们联合在上海黄金大戏院义演,剧目《山河恋》。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