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背景:

百年越剧知识竞赛80题

[日期:2008年05月11日] 来源:中国艺术家网  作者:chris [字体: ]

  41.第一次保家卫国义演,1951年8月10日~9月中旬,上海越剧界为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六一”号召捐献“越剧号”飞机,在大众剧场举行联合大义演。参演剧目有《杏花村》、《梁祝哀史》及传统剧折子戏等。捐献总数逾11亿(旧币),受到上海市文艺界抗美援朝支会致函表扬。 


  42.首次越剧团参军,是1952年7月25日,玉兰剧团40余人离沪赴京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文工团,成为该文工团的越剧队。参军后首次排演的剧目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接着排演《西厢记》参加全国戏曲汇演。

  43.首次获国家颁发文化艺术类最高奖项的越剧演员,是1952年10月6日起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袁雪芬获汇演最高奖——荣誉奖(同获该奖项的还有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盖叫天、王瑶卿、常香玉),这是越剧演员首次获得全国大奖。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获演员一等奖。

  44.首次招待外国贵宾越剧剧目,是1952年冬,《白蛇传》在北京怀仁堂招待蒙古共和国领导人泽登巴尔,毛主席陪同观看,这是越剧第一次招待外国贵宾。

  45.首次赴国外战场慰问的越剧团,是1953年4月24日下午,由徐玉兰、王文娟为主要演员的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乘志愿军的卡车到达朝鲜。对志愿军战士进行慰问演出。剧团5月28日进开城,于7月1日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部越剧队”。在开城,越剧队为当地老百姓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反映强烈。越剧队在朝期间亲历了俘虏遣返工作,于12月24日返回祖国。

  46.第一个实行男女合演的越剧团,是 1953年9月正式成立的浙江越剧团,该团分为两个队,其中一队是女子越剧队,二队是男女合演越剧队,这也是新中国诞生后第一个实行男女合演的越剧团。其前身为1949年12月成立的浙江省文工团第四队(越剧队)实行男女合演,排演了《王秀鸾》等现代剧。

  47.新中国第一部在国外放映的戏曲艺术电影,是1954年5月20日,周恩来总理在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指示中国代表团新闻处放映彩色越剧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招待各国新闻记者,当晚,影片在日内瓦湖滨旅馆放映,招待200多位新闻记者。21日,影片又在圣彼得广场戏院放映,招待日内瓦瑞士官员、驻日内瓦的各国使领馆人员和当地的社会名流。

  48.新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奖项的戏曲艺术电影,是1954年7月,彩色越剧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参加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举行的第8届国际电影节,获音乐片奖。7月18日,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中国代表团驻地宴请世界著名喜剧大师、1953年度国际和平奖获得者卓别林和夫人,招待观看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周总理安排下,范瑞娟由卡罗维发利抵达日内瓦,会见了卓别林。

  49.越剧界第一位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是1954年9月袁雪芬当选全国人大代表,9月15日,赴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

  50.第一个直属文化部的越剧院团,是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成立,直属中央文化部领导,由上海市文化局代管(原红旗越剧团1960年成立于北京,系由原上海天鹅、光明、合众越剧团的部分人员和浙江湖州两个越剧团合并组成,属冶金部文工团。1963年归文化部领导,称红旗越剧团。1975年剧团被撤消,1978年恢复重建,1985年剧团建制撤销),1957年2月22日,文化部将上海越剧院划归上海市文化局领导。

   51.第一个专业戏曲团体承担对外文化交流的,是1955年6月19日~7月30日上海越剧院以“中国越剧团”的名义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演出,团长许广平,主要艺术人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和吴琛、刘如曾、顾振遐、苏石风、幸熙等。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顿等地演出《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观看了《西厢记》的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7月24日,为驻德苏军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镯》、《楼台会》等剧目。此为越剧第一次组团出国正式访问演出。这是解放后我国第一个专业戏曲团体出国承担对外文化交流的任务。

  52.最早形成〔C调〕即〔六字调〕的,是1957年、1959年傅全香、袁雪芬分别在《情探》中的“行路”、《双烈记》中的“夸夫”中,创造了崭新的〔六字调〕。

  53.最早建立的越剧演员培训和史料展览机构,是1962年在嵊县建立的“越剧之家”。1955年由马潮水、张云标、金荣水、袁雪芬、尹桂芳、姚水娟、屠杏花、竺水招、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戚雅仙、尹树春、高剑琳、毛佩卿、张茵等63位越剧演员组成筹建委员会。袁雪芬为主任,姚水娟、竺水招、马潮水、冯农为副主任。得到全国各地200多个越剧团的响应,义演集资8万余元。越剧之家坐落在嵊县鹿胎山麓,设有陈列室、练功房、教室、接待室等,担负着本剧种的史料搜集整理、艺术交流、培养训练青年学员、接待联络广大越剧工作者等任务。1964年,辟设越剧史展览室,以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实物,展示越剧各个时期的历史沿革。“文化大革命”中全部资料被毁,并停止活动。1978年恢复活动,重新搜集、录制和展出了小歌班男班和女子越剧时期的名伶照片、道具、乐器、服饰、唱片、堂彩、唱腔录音以及各种流派的主要唱段等。自1964年至1982年,先后举办了12期(每期半年至一年半)艺训班,为11 个省市的43个越剧团培养了400多名男女演员及演奏人员。1990年越剧博物馆竣工开放,全部史料移交博物馆,以开办艺训班为主要任务,不断为专业、业余越剧团培训、输送了大批艺术人才。

  54.第一次被外国剧种移植的越剧剧目,是1962年12月底至1963年1月中旬,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率领上海越剧院徐玉兰、王文娟,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朝鲜唱剧《红楼梦》的排练进行辅导。

  55.第一部以越剧艺人为题材的电影,是1964年1月10日,由上海越剧院编剧徐进参与编写,演员曹银娣、沈凤娟等参加拍摄的,反映越剧艺人生活和斗争的彩色故事影片《舞台姐妹》,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开拍。

  56.第一次形成〔降B调〕的,是1965年10月,在大型现代剧《火椰村》排演中,袁雪芬与琴师周柏龄共同创造了新腔〔降B调〕。

  57.第一次使用无线话筒的,是1974年上海越剧团(即上海越剧院)在解放剧场上演的现代小戏《半篮花生》一剧中,由男主角张国华试用了上海华侨胶木厂试制的无线话筒。1975年,由上海无线电二厂正式批量生产无线话筒,各剧团均竞相采用,并设置专职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

  58.第一次在舞台上使用可控硅调节灯光的,是1974年12月,上海越剧团(即上海越剧院)舞美队灯光组,试制成功可控硅预选调光器并用于舞台灯光的调节。

  59.第一次在越剧舞台上塑造领袖形象,是1977年10月南京市越剧团男女合演现代剧《报童之歌》,突破戏曲舞台上表现领袖人物的禁区,首次在越剧舞台上竖立周恩来的艺术形象,但剧中人物周恩来只念不唱。

  60.领袖形象第一次在舞台上开口演唱,是1978年12月21日上海越剧团(即上海越剧院)在徐汇剧场上演《三月春潮》一剧中,刘觉扮演的周恩来,不仅念白上模仿周恩来本人的语音声调,还用越剧曲调让人物当场演唱,突破了领袖人物不宜唱的清规戒律。1979年2月28日,该剧赴北京参加第四轮全国戏曲调演,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演出二等奖。该剧以男女合演形式来反映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树立周恩来同志的艺术形象。首都的专家和领导,均对该剧在艺术上的创新探索给予好评。张艾丁说:“《三月春潮》证明戏曲表现老一代革命家是完全可以的,总理演得很好,唱得也很好,为戏曲打破了禁区,提供了经验。”曹禺说:“过去一说越剧就想到梁祝、贾宝玉、碧玉簪,现在居然在越剧舞台上看到总理,很是那么个意思,唱得也很自然,放的也很是地方,和秦腔《西安事变》各有巧妙不同。越剧在激昂慷慨的时候唱也很好。大约从此以后,无产阶级领袖们,不论什么剧种,都可以唱,因为有这几个剧做了开拓者。”

  61.首位在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任职的越剧演员,是1978年3月~1993年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的袁雪芬。

  62.第一部彩色宽银幕越剧艺术影片,是1978年10月由上海越剧团袁雪芬、金采风、史济华、徐瑞发等主演的,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拍摄,罗君雄、岑范导演的《祥林嫂》。

  63.越剧界首次为个人举办越剧流派演唱会,是1979年9月24日,由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越剧院在文化广场联合举办“尹桂芳越剧流派演唱会”,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戚雅仙、尹小芳、筱桂芳、沈嘉麟等参加演唱。

  64.首届电视汇演大奖赛,是1984年9月13日至17日由上海电视台举办的“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汇演大奖赛”。参赛单位有:南通、扬州、嘉兴、诸暨、桐庐、舟山地区、富阳、嘉善、静安、虹口、卢湾、松江越剧团和上海越剧院共13个表演团体。获奖名次:一等奖赵志刚(上海越剧院),二等奖钱惠丽(诸暨越剧团)、单仰萍(桐庐越剧团)、胡敏华(上海越剧院),三等奖许志英(桐庐越剧团)、金静(上海静安越剧团)、韩婷婷(上海虹口越剧团)、陈颖(上海越剧院)、肖雅(上海虹口越剧团)、张俐(上海卢湾越剧团)。另设鼓励奖王晓莹等27名。

  65.首届全国越剧演员广播大奖赛,是1986年7月起由中央、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七家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市音像公司、嵊县广播电视局联合举办的“全国越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评比于10月18日至19日,在浙江嵊县揭晓。优秀演员奖10名,赵志刚(上海越剧院三团)、茅威涛(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钱惠丽(诸暨越剧团)、王少楼(乐清越剧团)、夏赛丽(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竺小招(南京市越剧团)、董柯娣(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何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杨文蔚和周雅琴(上海静安越剧团)。演唱奖10名,李丽(南通市越剧团),胡敏华(上海越剧院三团)、王志萍(舟山地区越剧团)、沈于兰(上海越剧院一团)、裘珍媛(嵊县越剧团)、肖雅(上海虹口越剧团)、俞建华(湖州市越剧团)、金静(上海静安越剧团)、张月芳(上海越剧院二团)、洪芬飞(宁波市越剧团)。郑琴音等30人获纪念奖。

  66.首次在越剧中设置唱腔设计的,是1987年5月上海越剧院排演《陆文龙》时,首次由朱东韵、陈钧担任全剧的唱腔设计。越剧“唱腔设计”专职署名由此开始。

  67.首次越剧演员举行“表演艺术研讨会的”,是1987年12月20日~22日,由浙江剧协、上海剧协等单位在杭州联合举办的“傅全香表演艺术研讨会”。通过总结研究以使傅派艺术弘扬广大,促进越剧表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之后,1988年4月12日~22日,由杭州市文化局举办的“范瑞娟流派研讨会”,在杭州举行;1988年7月1日,“戚雅仙表演艺术演唱研讨会”,在上海举行;1989年2月25日,由《解放日报》社、上海电视台一台等12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张云霞表演艺术研讨(演唱会)”在沪举行;1993年4月18日,“一代风流——尹桂芳”艺术(研讨)系列活动,在浙江新昌举行。

  68.首届全国越剧演员大选赛,是由中央、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越剧演员大选赛”。决赛于1988年10月29日(小生组)、 11月2日(老生、老旦、小丑组)、11月5日(花旦组)在浙江杭州剧院举行。获最佳11人:(小生组)赵志刚、夏赛丽、郑国凤、周明,(花旦组)何英、吴素英、陈颖、黄依群,(老生组)董柯娣,(老旦组)胡敏华,(小丑组)陶卉。获优秀12人:(小生组)方雪雯、王蓓、钱丽亚、张惠忠,(花旦组)颜恝、应虹、王雅美、李敏,(老生组)华渭强、乐彩琴,(老旦组)陈少君,(小丑组)陈依娜。未进入决赛的,均获“荧屏奖”。

  69.荣获首届“金唱片奖”的越剧演员,是1989年10月13日在北京举行的由中国唱片总公司首次颁发的“金唱片奖”仪式上。袁雪芬演唱的《祥林嫂》唱片,范瑞娟、傅全香演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唱片,徐玉兰、王文娟演唱的《红楼梦》唱片,荣获首届“金唱片奖”。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