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背景:

谈豫剧形体课教学改革

[日期:2008年05月11日] 来源:中国艺术家网  作者:chris [字体: ]

    豫剧形体课教学,在训练方法与训练理念上,有一定合理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因此,对豫剧形体课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现代豫剧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豫剧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本文对形体课传统训练模式提出质疑,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途径,同时要求大家重视豫剧演员中普遍存在的”O型腿”现象,找到产生原因,提出了改进方式。


 
关键词:豫剧;形体课;”O型腿”
 
 
    豫剧,作为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地方剧种,有着广大的观众群和地域广阔的演出市场。由于该剧种具有特别鲜明的”平民性”,从传统戏到现代戏,不少经典剧目久演不衰,不少优美唱段广为传唱。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崔兰田、阎立品、桑振君、牛得草等众多豫剧表演艺术家更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享誉大江南北。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艺术舞台上,豫剧仍以高亢激越的声腔、粗犷风趣的表演和质朴平民化的语言而深受观众喜爱,在中国戏曲百花丛中占有重要地位。
    豫剧是动作性较强的剧种。无论传统还是现代戏,剧目角色对演员形体基本功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正基于此,建国以来不少省、地、市开设有豫剧班的戏曲院校中,对学生的形体训练都十分重视。
但是,毋庸讳言,在豫剧形体训练中也存在不少对培养人才不利的旧习和弊端。
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质疑豫剧形体腰腿功的柔软度和灵活性训练,其方法仍然是以”压”、”耗”、”踢”、”撕”、”拉”为基本内容,训练大体是模式化和随意性。并非这种模式有本质上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模式有三方面亟待改进。一是训练中缺少科学性指导;二是协调形体训练与剧目教学的关系;三是训练手段、方法与其它艺术形式缺乏交流。
    (1)、缺少科学性指导从人体解剖学原理看,人体的活动能力和运动量都是有一定极限的。活动能力极限为人体骨骼、肌肉、韧带的个体结构所决定。而且,由于条件不同,每个人的活动能力和运动量的极限也不同。用同一个能力标准和同一种运动量去要求所有从事形体训练的学生,肯定是不科学的。
    比如,我们豫剧形体基训课,主要是训练学生肢体的柔韧度和灵活性、控制力,掌握运用肢体去传情达意的能力。但是,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很少考虑到影响柔韧度的生理因素。人体解剖学告诉我们,柔韧度受人体关节形状的影响,受脂肪堆积度的影响,受节囊周围韧带的影响,受肌肉初长度的影响。并且,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生理时期,这些因素对每个学生产生的影响又各不相同。我们训练学生的柔韧度时,只强调学生要刻苦,要不怕疼、不怕累,却注意不到这些生理上的因素。再如戏曲表演强调的是演员唱、念、做、打的功夫。因此,在形体训练时对技巧动作练习的运动量很大。像前桥、后桥等技巧的练习常常要求几十或成百,学生的腰部会感到不舒服、很难受,其原因是脊椎在第五腰椎骶部的结合部有一个对肌肉的过度疲劳十分敏感的薄弱点。假如我们了解了这些解剖知识,合理安排运动量,并且增强辅助练习,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动作质量,而且还可以保护和减轻学生韧带关节的劳损。如果不注意科学性的研究,结果是很可能造成运动性职业疾病的产生,而且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改革的方法只能是尊重科学,从人体解剖生理入手,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个体,制定出符合科学,符合身体生理的训练方法。
    (2)、协调形体训练与剧目教学的关系迄今为止,豫剧形体基本功教学大多仍在以”以戏带功”的路子实施形体训练课。本文并不否认”以戏带功”的成效。客观地讲:”以戏带功”仍在豫剧教学中发挥着作用。但是,如果形体训练始终被剧目所左右,没有成型的教材,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更谈不上教学大纲和教学规范,那么其教学水平又怎么能提高呢?比如,中专形体基本功训练,在三、四年级上述情况已比较明显。一些技巧性的技术学生已基本掌握,腰腿功的柔韧性已基本解决,此时的形体训练基本就是起到活动身体,保持基本功不丧失,并未循序渐进再提高。再比如,豫剧没有武旦一行,旦角行当中一些偏重武戏的演员,剧目中所用的技巧无外乎翻身、平转、涮腰、点步翻身等。由此造成一种心理,学生掌握了以上技巧,形体基训课就已完成了教学计划,达到了教学目的。其实不然,形体教学与剧目教学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走”以功促戏”和”以戏带功”的平衡发展模式,是独立又相互配合的关系。而单纯的”以戏带功”训练模式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
    因此,改革的思路应当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科学理论与实践需要两个标准为起点,制定豫剧形体训练课的教学大纲,编写适应时代需求的教材,形成有体系的规范教学,并不断补充、修改、完善,以理论指导教学,逐步提高豫剧形体训练课的总体教学水平。
    (3)、训练手段、方法与其它艺术形式缺乏交流在现今文艺舞台上,我们常见到话剧、舞蹈、杂技、芭蕾等许多艺术形式大胆引用借鉴中国戏曲的表演手段和表现形式。我们以舞蹈为例,舞蹈是以肢体为表现手段,外部技巧训练非常丰富与完善,而人物内心情感与外在技巧的结合却相对缺乏。而中国传统戏曲表演非常讲究真与美,内与外的高度统一,有一套如”只讲表现则失真,只讲体验则失美”、”身不违意,意动身随”等训练理念。因此,舞蹈专业也开设一定的戏曲表演课,通过学习借鉴戏曲表演手法,弥补原本训练结构的不足和手段上的相对单调等不足,极大地丰富了舞蹈内部训练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在戏曲形体训练课中借鉴其它艺术形式的因素却相对较少。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