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对该书进行全面整理校订者是台湾著名戏曲史家郑骞,他于1932年开始着手进行这项工作,断断续续做了近30年,其间他还写了一些有关的研究论文。直到1960年才全部完成,于1962年以《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为名出版。该书态度严谨,体例完备,次序大体依据王国维的叙录,稍做调整,并补题作者。每剧后都附有十分详尽的校勘记,注明据以参校的版本。书后还附有何煌据李开先抄本所校的《王粲登楼》一卷。其校订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文字的校订,包括正误、补缺、删衍,共有3500多条;一是格律的校订,包括曲牌名目和曲文格律,有140多条:一是依据他本增补全曲16支。
在文字的编排上,还依照臧懋循整理校订《元曲选》之例进行了标明楔子、折数、宫调、用韵,区分宾白、曲文等工作。经过精心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基本上达到了校订者的目标。”成为一般读者可以阅读之读本”。
其后,大陆学者徐沁君在没有看到郑骞《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情况下,整理校点出一个新的读本,尽管早在1966年就已完稿,但直到1980年才以《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为名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以《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所收影印本为底本,以二十二种其它版本或戏曲选本为校本和参校本,进行了文字校订,标明楔子、折数、宫调等工作,在每折后写出校记,更正了前人的不少错误。考虑到这些剧本的科白极简略或无科白,”对于了解剧中情事,颇为不便”,因此又在每剧前增加剧情说明和剧中人物表,以方便阅读。该书的优点据隋树森先生的总结,有如下几点:”每剧之前,皆有《剧情说明》和《剧中人物表》”、”参校群书,用力甚勤”、”校记征引广博”、”断句谨慎”。
几年后,另一位戏曲史家宁希元所整理的《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该书成于1976年至1980年间,由于出版的延迟,故得在郑骞《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两书的基础上,又加以修订、补充,并订正了前者的一些疏误,后出转精,成为《元刊杂剧三十种》目前最为完善的一个校本。学术性与资料性的结合是该书的重要特点。该书的校勘也很有特色,作者根据《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大量方言异读的现象,从审音正读入手进行整理,具体做法是”由假借而得音读,由音读而得文义,由文义而得本字”,并以宋元戏曲小说、隋唐五代变文、近世方言资料作为旁证。应该说这种校勘方法是适合元杂剧刊本的实际的,对宋元时期其它戏曲小说的校勘也有一定的启发借鉴意义。该书以《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所收《元刊杂剧三十种》影印本为底本,以明刊十三种有关的杂剧总集、曲选、曲谱为参校材料,并充分采纳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补题作者、统一剧名、增补楔子、折数、宫调名,断句标点等工作。凡增删改动,皆说明理由依据。每剧后都附有校勘记,每则校勘记前均附有简要的说明,对该剧的作者、版本、剧情、参校资料等情况进行简要介绍,校勘记内容较其他各书详尽,除文字校勘的说明外,还往往举出一些旁证,并引述前人观点。因说明理由的需要,还对一些文句进行了注释。这无论是对一般读者还是研究者都有方便处。
其后,王季思主编的《全元戏曲》和徐征等主编的《全元曲》也都将《元刊杂剧三十种》收录,后者的收录原则是各剧”均分别附于各相关剧目正文之后,并参考郑骞、徐沁君、宁希元等先生的校本予以校订。仅见于该书的杂剧,则作为正文收录并予以注释”。
经过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元刊杂剧三十种》的阅读问题已基本解决,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更为深入的研究也正在展开。